365手机网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报告 >> 桂林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文字大小:
关于桂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时间: 2007-06-29   (来源:) 作者:sff_wzb    

关于桂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7年2月6日在桂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章熙骏

来源:桂林日报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监督支持下,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六个主要特点: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运行质量继续提高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19.12亿元,增长13.7%,高于预期目标2.7个百分点,高于全区平均增幅0.2个百分点,增幅连续3年超过13%,为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12452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212元。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财政收入完成59.32亿元,增长14.9%,财政收入增幅高于GDP 增幅1.2个百分点。

  桂林市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表

 

  (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3.7:39.7:36.6调整为 21.7:41.3:37.0,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了1.6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我市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民得到实惠。全市农民减负增收1.37亿元,人均达35元。其中,农资综合价格直接补贴2327万元(种粮农民每亩补贴6.71元);粮食直补1193万元;良种补贴280万元;农机补贴516万元(中央、自治区补贴288万元,市本级财政配套专款228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7400多万元。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99.48亿元和134.08亿元,均增长7.1%。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民增收。全年粮食总产量207.69万吨,增长1%,水果总产量182.29万吨,增长9.4%,蔬菜总产量394.4万吨,增长6.1%,肉类总产量52.19万吨,增长6.6%,水产品产量10.24万吨,增长8.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91元,比上年增加388元,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增长12.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共落实试点村118个,覆盖农业人口6.29万人。试点村年内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7亿元,其中市、县、乡三级政府投入5765.5万元,单位扶助1088.7万元,农民自筹6750万元,社会捐助122万元,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一批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农村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又有1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小溶江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准备工程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程导流隧洞已全线贯通。

  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617.75亿元,增长22.4%,完成工业增加值218.41亿元,增长17.9%,分别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104.7%和106.8%。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4%,高于全区2.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完成343.69亿元和120.8亿元,分别增长24.4%和19.9%。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37.45亿元,增长26%。全市33个行业有31个保持盈利,盈利面达93.9%。规模以上工业总体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9.2点,比上年提升16.8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我市医药产业2005年被国家认定为医药出口基地之后,2006年,再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8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县域工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市区,成为推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初步统计,12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62.61亿元,增长31.9%。工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工业投资90.95亿元,实现年初预期78亿元的目标,增长40.2%。其中,完成技改投资37.98亿元,增长57.3%。全市100多个工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尤其是重点跟踪的50项工业重点项目,年内累计完成投资21.3亿元。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园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苏桥工业园A区园区道路全部建成投入使用,B区道路正在建设中。铁山工业园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其中,铁二路已建成投入使用,铁一路、铁二路部分工程已开工建设。英才科技园路网建设已全面铺开。秧塘工业园9条园区道路有8条水泥路面建设,完成工程量的95%。初步统计,全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达231.4亿元和72.5亿元,分别增长37%和38.7%。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全市对外招商引资、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重要载体。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消费需求持续畅旺。初步统计,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337.95万人次,增长11%,实现旅游总收入68.75亿元,增长18.6%,分别高于预期目标3.2和4.7个百分点,旅游收入的增幅高于旅游总人数增幅7.6个百分点。其中,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分别完成110.62万人次和20.97亿元,分别增长10.5%和9.3%。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86亿元,增长15.3%,快于预期目标3.3个百分点。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9.14亿元,增长14.5%。

  (三)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重点建设继续加强

  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87亿元,增长31.3%,增幅高于预期目标12.3个百分点,高于全区4.3个百分点,比上年净增加了62.1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63亿元,增长44.5%,增幅高于全区13.4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重点项目135项,全年完成投资67.2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8%。其中,新开工36项,列入自治区统筹推进的8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城市新区扩张已经启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东二环路、南洲大桥、西环三期改造等重点工程正在积极推进;雁山新城以高校入迁为契机逐步扩展;万福路工程基本完工,城市西进步伐加快;漓江东岸堤路建设规划已经完成,大铁山工业园建设加快,城市东向组团正在延伸。旧城改造和环境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2006年统筹推进的重点项目投资完成情况 

 

  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2.18亿元。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跑道扩建工程建成使用,按期保证了中国-东盟首脑峰会和博览会的需要。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全面铺开,预计2007年全面开工建设。在建的桂林至阳朔段、阳朔至平乐段、灵川至三塘绕城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平乐至钟山段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全州至兴安高速公路、兴安至桂林市区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全州至石塘等5条县际干线公路工程正在抓紧建设,8条通乡油路年内全部开工建设,一批通乡等外路改造、渡改桥工程、行政村通达工程正在有序实施。能源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8.69亿元。永福电厂二期2×30万千瓦扩建工程第一台机组已经投入试运行。巴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完成,三台发电机组全部投入运行。500千伏超高压桂林输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工程已开工建设,新开工的全州湘山等6座220千伏变电站工程,大部分已经动工,一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基本竣工。历时6年、总投资13亿元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并通过了市级验收,全市供电能力和供电稳定性有较大提高。

  (四)开放合作步伐加快,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我市与东盟国家、港澳台、泛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其他各省区市的合作不断加强,招商引资、“百企入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取得新进展。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5.84亿美元,增长32.4%,快于预期目标20.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29亿美元,增长39%,快于预期目标28个百分点。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9家,合同外资1.5亿美元(含已批企业增、减资),到位市外资金125.5亿元,增长99%。其中,实现到位外资0.93亿美元(列入商务部统计口径的实际利用外资额0.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2%),改变了近10年来我市利用外资小幅增长的态势。

  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得到落实,全市近43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继中国昊华集团重组桂林橡胶产业、上海铭源重组桂客集团以后,又一世界500强落户桂林--巴斯夫公司成功收购桂林利凯特。电力电容器厂、桂林磨床包装厂完成改制工作。桂林长海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签约重组,加入信息产业“国家队”。清理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工作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进一步完善。贯彻执行中小学教材、成品油及煤电价格联动等价格改革措施取得新成效。财税、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五)民生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市新增就业4.92万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123%;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5万人,为年度预期目标的106.9%;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2.2万人和4%,均控制在全年任务数之内。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02万人,累计参保人数达28.1万人,征收基本养老金6.92亿元,比上年增收0.62亿元,增长9.8%。为9.06万名参保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8.14亿元。全市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0.78万人,累计参保人数达25万人,征收失业保险基金0.63亿元,登记在册的1.9万名失业人员100%按时足额享受了失业保险待遇。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8万人,征收基本医疗保险金3.08亿元。全市12县5城区146个乡镇、1674个村开展了农保业务,共计49万人参保,保险基金总额达1.46亿元,全年发放养老金49万元,累计发放155.47万元。共发放救灾救济款1938.8万元,救济粮3440吨,救济受灾人口23.62万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6.54万人,发放低保金4402万元。供养农村“五保户”3.19万人,支出资金469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713元和3391元,分别增长15.6%和12.9%,分别高于预期目标 8.6和5.9个百分点。

 

  社会各项事业又有新发展。全市实施第三轮科技创新计划取得新成果,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名列广西之首,成为全区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农村基础教育工程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所有县区全部通过自治区“两基”评估验收,攻坚任务提前一年完成,“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23万人,实现转移就业6.04万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果。基本完成了桂林一中的搬迁。以“危改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主线的系列工程完成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改造危房面积4.14万平方米。年内新建五保村164个,超出计划任务14个,入住五保老人1312人,全市农村五保供养人数达到3.19万人;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按计划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共完成2131个村点,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不断提高,分别达到92%、94%,实现了5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目标;兴安、龙胜、灵川、恭城、阳朔等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年内参保农民达到101万人,参保率达80%以上;狠抓“两基”巩固提高,完成全市中小学危房情况摸底调查工作。扶贫、气象、地震、测绘、体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六)节能环保工作加强,生态建设力度加大

  全市“十一五”时期单位生产总值节能降耗目标和重点企业节能目标、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已经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县区和企业,并签订责任书。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淘汰,节能技术改造和生态环保工程加快实施。治理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取得成效,重点污染源治理得到加强,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农村沼气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清洁工程”深入开展。初步预计,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有下降。施家园综合整治工程基本竣工;漓江支流市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灵剑溪、南溪河前期准备工作。青狮潭水库库区综合整治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所控制,主要河流水质状况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达标。

  2006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各种困难的影响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抗灾能力不强,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偏少,持续增收难度大。二是市场需求约束加强,工业新的增长点不多,工业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大。三是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型产业比重较高,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难度大。四是出口贸易方式单一,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在国家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新形势下,加快转变出口方式任务艰巨,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规模难度加大。五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市、镇建设相对滞后,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六是投资环境不够理想,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影响公平、公正和社会稳定的一些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七是运用市场手段筹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前期工作滞后,项目储备不足,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项目建设持续性难度大。八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能力较弱,扶贫开发任务还较艰巨。此外,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确定和难以预见的因素。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高度重视,正在组织研究,在今后的工作将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一)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一、二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桂林建设的第一年,保持和扩大加快发展的好势头,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具体到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强基础、推两化,就是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工业化城镇化作为我市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不断增强工业对发展的主导作用、城市对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坚持增投入,保重点,就是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坚持降消耗、提效益,就是要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抓改革、促开放,就是要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构筑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保障,抢抓机遇,深化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五是坚持兴科教、求创新,就是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整体竞争力。六是坚持重民生、建和谐,就是要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发展环境,保持社会稳定。

  根据市委三届二次全会的工作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综合考虑加快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以及上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实际执行情况,提出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详见下表)。

  这些建议的主要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桂林奋斗目标和“十一五”规划目标相衔接,考虑了发展环境、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能快尽量快。既体现积极进取、充分挖潜,又坚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在指标安排上,节能降耗、控污减排、人口增长目标是约束性的,必须千方百计完成。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是预期性、指导性的,可根据

  桂林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草案)

 

  实际支撑条件,力争实现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样考虑,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各县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

  (二)主要工作任务

  实现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必须把握全局、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突出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发展现代工业,扎实推进工业化进程

  按照自治区“一轴两廊”工业发展战略布局,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发展产业集群为重点,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和县域工业,全面提高桂林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桂林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巩固、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特点,发挥桂林人才优势,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集中力量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食品饮料、橡胶制品及新材料和农产品深加工七大产业。通过引进外资培植一批优势企业,使之直接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进技术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扶优扶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加大对规模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昊华南方(桂林)橡胶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公司、桂林福达集团有限公司、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等100家大型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和重组并购,尽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收购、兼并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重组。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壮大桂林工业创造条件。

  改革和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出台政策,加大投资软、硬环境建设,以优越宽松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大客商来桂林投资。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凝聚全部的智慧,搞好园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开拓思路拓宽融资渠道,采取政府主导或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出让特许经营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筹集工业园区基础建设资金。集中力量重点抓好桂林高新区铁山园(含英才园和信息园)、苏桥园、秧塘工业园和县区重点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使项目“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创造一流的发展平台。

  2、突出抓好农村产业和基础建设,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超级稻,提高粮食单产。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做大做强优质粮食、优质果蔬、优质畜禽、中药材、竹木花卉等五大支柱产业。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加强技术推广,提升种养效益和水平。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区域性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广农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动植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加工规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年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2万人。

  积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增加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土地整理、小水电、沼气、农村电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漓江上游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实现对漓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沿江乡村和桂林城市防洪安全及生态用水安全。开工建设小溶江水利枢纽工程上坝公路,力争小溶江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设有突破性进展。继续加快推进漓江上游斧子口、川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得到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继续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强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供水水源及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保证率,保证城市居民用水安全。加快乡镇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力争年内解决农村1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动物疫病防控工程建设、农村能源工程建设等,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构建“市、县、乡、村(基地)”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把好农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最后一道关。继续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和农村文明卫生村建设工作。

  3、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

  强力扩张中心城市。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2007年,中心城市建设以水、电、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行政中心外移、高等院校扩张、产业园区建设等为载体,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形成“一心三城”的城市发展格局。完成临桂及雁山新区、大铁山园区、绕城高速公路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完成行政中心搬迁前期策划、选址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加强新区建设的土地储备和征用。加快推进东二环路、东环路整治等续建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漓江东岸堤路工程、中隐路二期、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雁山新区中心环路,完成城市环道路网建设,逐步拉开城市框架。年内东二环路建成通车,积极开展西外环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万福路延长线建设,拓展城市西向的交通联系,提高西向的市政设施水平,加快建设秧塘工业园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利用湘桂铁路、两江国际机场、桂柳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网络,构建西城区--秧塘工业园--苏桥工业园产业经济带,全面推进各专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区多园”模式和产业关联度,引导相应行业、企业或项目相对集中布局,形成专业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完善、行业竞争力强、产业集聚规模效益明显的产业链或专业园区。推进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搬迁,加大产业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促进新区更快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市区停车场站,逐步缓解市内交通瓶颈。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突出两城、抓好两线、强化示范”的要求,突出推进南以荔浦县城、北以全州县城为重点的门户城市建设,形成南北两极市域副中心城市;抓好湘桂走廊、旅游通道沿线的县城建设,强化县城产业分工,增强县际联系、协作,积极培育城镇群和城镇带;强化阳朔、兴安两个自治区城镇化综合示范县建设,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进35个自治区重点镇尤其是8个国家级重点镇的发展。抓好总体规划的修编;整治服务功能,提高城镇质量。通过抓重点带一般,抓示范带全面,集约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城和小城镇。加快新农村规划建设,基本完成全市中心村及自然村屯的规划编制工作;硬化道路、绿化村庄、净化河道、美化环境,使村镇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4、突出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

  交通建设方面,围绕“四纵三横、一环五射、两小时交通”的目标,加快以高速公路为主,一、二级公路为辅的公路主干道建设,建成通达各县以及县与县之间的干线公路网,改善重要旅游景区的交通状况。抓紧实施桂梧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兴安至桂林市区高速公路、全州至兴安高速公路。其中桂林至阳朔、阳朔至平乐、灵川至三塘绕城高速公路2007年底建成通车。新开工建设阳朔至鹿寨高速公路、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积极推进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桂林段、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两江国际机场扩建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干线公路、旅游公路及出省通道建设。加快实施高田至阳朔(国道321线绕月亮山景区)二级公路、恭城至富川等5条县际公路、平乐桂江二桥建设工程,开工建设龙胜至温泉旅游公路。加大农村公路改造力度,提升通乡镇及行政村的公路等级。继续实施通行政村等外路,新建一批乡镇客运站,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快规划建设漓江景区客运码头和桂江航道货运码头。

  能源建设方面,加快永福电厂二期工程建设,第二台机组在年内正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2×30万千瓦机组,完成电厂一期烟气脱硫技改工程。水电建设重点加快建设龙胜芙蓉河水电站、全州柳铺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项目,严格控制小水电站无序开发。大力加强电网建设,增加电网的输变电能力,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全市新增500千伏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750万千伏安,结束我市没有500千伏变电站的历史。加快12个县城的电网建设改造工程。新建侯寨、平乐、雁山三座220千伏变电站;在市区、各县分别建设一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5、突出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抓住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战略机遇,努力提升旅游产业整体水平。以打造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和率先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目标,在切实保护好、利用好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科学规划、适度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禁止重复低水平建设和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切实保护和完善漓江山水旅游带,努力将漓江和乐满地休闲世界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改造提升象鼻山、伏波山、芦笛岩等一批老城区重要景点的档次和功能。开展尧山景区规划,续建完善桂海碑林、桂林相思江生态家园、灵渠、资江-八角寨旅游景区建设。重点培育南、北两条精品旅游环线,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等特色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鼓励开发县(区)生态农业旅游,以满足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

  积极拓展现代工业服务业、社区家政等新兴服务业领域,充分发挥旅游业对交通运输、酒店餐饮、文化娱乐、商场超市等传统服务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加快与会展商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对接,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商贸物流、教育培训等传统服务业,努力把桂林建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国际航空港。加快建设美居商贸城、联达商业广场、德天商业广场、桂林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桂林现代物流配关中心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

  6、突出抓好生态环保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环境综合整治、消防基础设施等建设。扩建东区污水处理厂和冲口垃圾填埋场(二期),新建雁山污水处理厂,促进北区污水处理系统、主城区供水管网改造配套等续建项目早日完工。进一步完善废物处置中心、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基础配套,确保各种化学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改造等。加紧解决市区内涝问题。加大环境整治和保护力度。实施“创模”持续改进计划,全面启动《桂林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改善人居环境。继续加大对青狮潭水库水源的综合整治力度,确保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加快对漓江支流流域(城区段)桃花江、小东江、灵剑溪、宁远河、瓦窑河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对漓江河段的管理,大力保护漓江流域岛屿、河床、河堤和基本农田,坚决治理漓江挖沙、沿岸乱建房屋等现象,严禁采石、砍伐林木等破坏和影响漓江生态环境的行为。继续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加强城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的管理,根本解决脏乱差的问题。继续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保护建设好城市绿地,年内建成黑山生态公园,抓好漓东、净瓶山等公园的规划和前期工作。以保护、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重点,大力保护和恢复天然林,增加森林覆盖面积。重点实施退耕还林、珠防林、漓江流域绿化、石漠化治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构筑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计划新建沼气池6万座。继续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试点县工程,力争尽快完成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努力探索低投入、低消耗、少污染、高产出、高效益、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发展路子。重点加强冶金、电力、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加强节能、节水、节材料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建设。

  7、突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1)巩固教育优先地位。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落实,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支持面向农村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加强重点高职学校建设,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积极整合全市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做好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以适应城市扩张需要。继续实施一批高等院校新校区建设工程,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取建设一所高级职业学院。继续支持广西师大、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工学院、漓江学院、桂林卫校、桂林交通技校等一批院校迁建校区或扩建。加快建立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抓好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城市重大文化设施以及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继续推进桂海碑林扩建工程建设。

  (2)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有效控制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步伐,大幅度提高以县为单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加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继续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综合门诊大楼建设。

  (3)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做好职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强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和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等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促进“零就业家庭”成员和“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失地农民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面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进一步完善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机制和办法,着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4)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医疗工伤保障体系及政策,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建立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探索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切实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继续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着力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和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尽快启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老年人爱心护理、残疾人综合服务体系等设施建设。新开工建设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5)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积极扩大试点范围。以县、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为重点,抓好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工程建设。切实做好老龄工作。进一步完善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设施。

  (6)完善社会管理。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健全城乡社区管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抓好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信访工作,认真解决土地征用、库区移民、环境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积极支持驻桂部队和国防建设,做好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以及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继续实施公检法司基层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市刑侦技侦综合楼、市检察院业务技侦综合楼建设。

  (7)继续加强扶贫工作。全面启动第二批 82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支持贫困村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争新解决1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减少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3万人。切实做好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以及非农业移民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小型水库移民的解困配套政策。

  (8)认真抓好为民办实事的工程建设。继续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生态能源、市场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生活保障以及贫困家庭学生多元资助体系和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继续为群众办一批实事。集中力量把市政府确定的1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到实处。

  三、实现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着力扩大投资规模,促进重大项目建设

  1、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按照“培育民间的,借足银行的,争够国家的,用好用活自己的”思路,全力抓好资金筹措工作。

  (1)积极争取银行扩大贷款投放。进一步加强政银、银企合作。不断完善与银行的联系沟通机制,坚持定期举行投资项目推介会,支持银行早期介入项目前期工作,协调、协助业主落实承贷主体、担保等贷款条件,争取信贷支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渐向商业银行过渡。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优质企业整合,通过组建集团公司,接受银行大额贷款扶持。抓紧落实已列入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用贷款项目的用款工作,做好新增信用贷款额度的项目组织和申报工作。

  (2)大力促进资本市场融资。继续做好已进入辅导期的桂林广陆、桂林三金等企业上市推进工作。做好桂林旅游股份定向增发工作,扩大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大力培育和引进投资主体。努力构建新型投融资主体。加快在交通、铁路、优势产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成立以行业投融资为基础的专业化投资公司或跨领域的综合性投资公司,积极推动组建中外合资投资公司,为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提供融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进行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抓紧落实产业投资基金申报程序、基金发起人确定、基金规模、募集资金方式和投向等方面前期工作。积极吸引和扩大社会投资,建立公共公用产品的合理投资补偿机制,采取政府特许经营、出让政府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股权或经营权等多种方式,盘活政府存量资产。积极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标方式,在重要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选定项目业主,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探索和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产品经营机制,逐步实现良性循环。对于具有竞争性质的重点项目,在政府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或者在城市建设领域引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通过市场机制引进社会资金,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报的良性循环机制;对于市区内的桥梁、隧道、公共交通、自来水、煤气、污水处理等大部分市政设施,以政府投资为主,同时逐步引入和扩大市场竞争机制,吸引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和外商参与投资,同时探索吸引集体、个人投资,通过产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给予市场补偿,使投资者在一定期限内得到投资收益;对于基本上由政府投入的类型,如城市道路、公共停车场、园林、绿化消防等公益性项目,政府作为业主身份,将其独有的公益事业方面的管理权、经营权及使用权(如公厕保洁、城市道路保洁、路灯维护、街心花园整修、公共停车场管理、旅游线路、旅游车船、旅游景区景点、公交线路、出租车等的经营权、公共建筑物上的冠名权、广告发布权以及冠以“桂林”名称的各种社会性活动的举办权等)加以招标拍卖,实现政府投资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不断完善土地资源长效管理机制,盘活土地资产。对城市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管理”。除国家有明文规定外,凡竞争性建设项目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通过土地转让、级差地租、土地隐形收入等获得建设资金。

  (3)努力争取国家资金。按照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围绕加强50周年大庆项目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结构调整,落实项目申报条件,编制申报方案,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做好交通、水利、生态建设、以工代赈等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的争取工作。

  (4)积极整合政府性投资资金。所有的政府性建设资金,一律纳入计划管理,主要用于重点项目前期和重点项目配套,有效使用地方财政预算内投资和各类专项建设资金,形成合力,集中有限财力办大事。

  2、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围绕国际大通道、能源和水利、特色优势产业、工业技改、城镇基础设施、节能环保、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园区基础设施、社会公益设施、50周年大庆项目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统筹安排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初步确定,2007年计划统筹推进151项重点项目(详见下表),年度计划投资137.9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4%。其中:新开工59项,年度计划投资53.26亿元;续建92项,年度计划投资84.72亿元。

  2007年重点项目计划情况一览表    

 

  (1)统筹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选择、滚动、责任、激励工作机制,出台桂林市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新开工考核奖励办法。强化重点项目土地使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建立新开工重点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土地、林业、信贷、环评、节能、规划、技术、安全、项目核准或备案等各环节的协调,为项目开工创造良好条件。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及工程质量责任制。加强现场施工准备工作督促检查,抓好工作责任落实,确保实施项目按计划开工,力争备选项目实现开工。

  (2)加快在建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对部分资金到位好、进度较快的项目,加强监控,做好跟踪服务,督促业主加快进度,努力多完成投资工作量;对部分手续尚未完善、工程进度慢的项目,分类梳理,加强协调,及时解决项目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业主努力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确保一批重大项目按计划竣工投产。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稽察,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安全。

  3、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储备

  加大前期经费投入,全面实施《桂林城市总体规划》,加大城市控制性规划和项目建设规划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地段的详细规划和布局规划,特别是尽快完善城市新区规划,避免城市周边无序扩张。突出抓好川江、斧子口水利枢纽、琴潭区、雁山新区和苏桥新区、西城区、桃花江旅游度假区、苏桥及四塘工业用地等规划研究;完成全市道路系统详规、市区静态交通规划编制工作。围绕国家支持的领域、资金渠道可靠、年内可以开工的项目,以及“十一五”重大课题、重大项目进行研究,突出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集中精力做好绕城高速路、城内的万福路、桂磨路、东二环、西三环等几条主干道周边的控制性规划及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指导各县区开展项目前期研究,继续支持县城及重点镇规划编制工作。对列入国家和自治区规划的一批事关全局、但尚未具备开工条件的前期工作项目,充分调动业主主动开展前期工作的积极性,制定工作方案,加强项目论证,加大汇报衔接力度,加快落实建设条件,力争一批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制度,着眼长远,继续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建设以及能源、水利、生态环保、节能降耗、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超前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抓紧开展前期研究,保持项目建设的连续性。

  (二)创新招商引资新思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对外深度合作战略。建立和完善招商信息特别是项目库信息披露制度。整合招商资源,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推动中介组织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依托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冠”,发挥桂林高新区优势,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圈、桂台、泛珠三角等区城经贸合作,深入开展“百企入桂”活动,努力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创建具有桂林特色的招商引资平台,重点围绕发展支柱产业、总部经济、研发中心、县域经济、物流等领域,引进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强化“绿色通道”、投资项目软环境督查、引进项目跟踪服务工作机制,提高招商引资效率、签约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积极探索国外优惠贷款与国内资金结合的有效途径,大力组织实施国际大通道、中心城市综合基础设施、生态与环保、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等项目建设,争取一批新项目列入国家借用国外贷款规划。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好“品牌振兴计划”、“医药出口创新基地”工作,利用医药、电线电缆、机电产品、通信产品、橡胶制品、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等出口优势,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

  (三)着力深化各项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1、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加快和规范推进企业国有产权改革。继续健全完善产权交易平台,依法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交易。大力推进政企分开、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规范推进企业关闭破产,建立完善劣势企业有序退出的市场机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制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完善政府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机制。以建设法治、服务、责任、效能政府为目标,以健全首问负责制、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积极开展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及增强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全面推进政资、政企、政事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明确决策权限、决策程序、决策责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重点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试点。

  3、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调整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和核准权限,完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加快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市本级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管理暂行办法、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等立法进度,扩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范围,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

  4、加快推进价格改革

  突出深化电价改革,降低我市总体销售电价水平。积极争取上级重新核定我市新电厂上网电价。尽快研究富余电量销售价格方案。大力推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抓紧研究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和建立局部专用电网方案。继续深化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合理制定和调整政府定价目录药品价格,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对收费公路试行货车计重收费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成本监审,促进公平竞争。

  5、加快健全促进全民创业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切实放宽民营资本准入的投资领域,允许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投资市政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制度。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创业者成功创业和稳定创业。坚决整治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各类创业主体的各种乱收费等违法行为。

  6、完善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和补偿机制

  深化水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排污、垃圾处理等环保收费的改革,依法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并扩大征收范围,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建立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

  7、切实抓好其他领域改革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抓好财税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供销合作社、土地、涉外经济体制、现代市场体系、市政公用事业等其他各项改革。

  8、完善统筹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市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强化重要改革的跟踪督查,努力在重点领域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抓好桂林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深入推进和全面完成第三轮科技创新计划。坚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突出加强特色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重点抓好现代中药、有色金属等行业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配套技术,以及先进的节能和环保技术攻关。完善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有特色的高技术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优化企业创新政策环境,切实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技术引进的引导和支持。进一步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经济建设需求,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着力抓好“人才小高地”建设,形成局部创新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平台,为企业进步、技术攻关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学普及工作。

  2、强化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生态桂林建设

  切实落实和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的约束。加强规划、产业政策与土地、环保、社会发展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体制机制。突出抓好冶金、有色、电力、水泥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实施重点企业节能环保工程。全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建立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执行环评制度,环保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组织开展规划环评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保护,继续抓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防护林、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工程,以及重点江河、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污染源治理、环境安全监控体系等一批环保项目建设。

  3、严格建设用地管理,节约集约用地

  继续推进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审批,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统筹安排好建设用地,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完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继续推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同时,做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五)突出抓好经济调节,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形势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加强市场价格监控,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对政策和重大问题的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改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2007年是党委和政府换届后的开局之年,创造性地做好全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责任重大。我们坚信,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桂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一定能够创造新的成绩!

  附表

 

  说明:1、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

        2、为确保实现“十一五”发展预期目标,在编制年度发展速度时,既考虑加快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实现目标的可能,还要看到全区特别是其他兄弟城市的发展形势,确保不拖全区的后腿。

责任编辑:sff

桂林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草案)

 
365手机网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主办:365手机网址·管理 地址:桂林市叠彩路8号 邮编:541001
本站中文域名:365手机网址.政务
制作维护:桂林市信息中心 (桂ICP备09010099号  桂公网安备 45030302000164号